发布时间:2022-12-08阅读:1436
能汽车有两个关键领域,一个叫智能驾驶,另外一个叫智能座舱。
智能座舱当前整体渗透率不足13%,随着智能化的发展将带动其价值量实现3-4倍的增长
和智能驾驶相比,智能座舱聚焦人机交互,核心是让车更懂人,实现难度相对较低、更容易落地。近年来,在众多主机厂及生态伙伴的带动下,智能座舱商业化的进程已在加速推进。
作为汽车智能时代双子星之一,智能座舱是座舱内饰、座舱电子产品的综合创新、升级和联动,不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与智慧家庭、智慧办公等场景无缝衔接,满足消费者社交、学习办公、订餐、路线规划、旅行决策等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要求,而且可以通过车联网、无线通信、远程感应、GPS 等技术,与车外的各项基础网联设施联结,进而推动高阶自动驾驶的实现。
目前,各个厂商对智能座舱的定义有所不同,但主要可以分为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驾驶信息显示系统、HUD、流媒体后视镜、行车记录仪、后排液晶显示等细分部件。发展至今,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最为成熟,目前渗透率已经达到90.2%,驾驶信息显示系统渗透率也已经达27.2%。不过除了上述两大技术含量较低的部件外,其余部件渗透率都在13%以下,未来提升空间巨大。
从价值量来看,传统汽车座舱单车价值量在2500元左右,随着座舱在中控屏、仪表盘、后视镜、芯片、声学系统的部件升级,以及座舱域控制器、驾驶员监控系统(DMS)、智能语音、氛围灯、抬头显示(HUD)等部件新增,整套智能座舱整体价值量有望达到0.75万元-1.35万元,为传统座舱的3-5倍。在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随着智能座舱整体价值量的倍增,将带动其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根据IHS Markit数据,2021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为42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681亿美元。中国市场方面,2021年国内的市场规模占全球的比例为23%,金额为97亿美元。受益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预计未来我国智能座舱市占率将不断提升,到2030年占比将提升至37%为252亿美元,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智能座舱市场。座舱芯片逐渐由MCU向高端的SoC发展,Tier2、Tier1和终端三者呈现出明显的融合趋势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现有智能座舱产业链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环节,其中上游为Tier2厂商,以提供智能座舱基础的软/硬件产品为主;中游为Tier1厂商,主要提供单个座舱产品;下游为座舱解决方案集成商和终端厂商。Tier2方面,又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细分行业。从硬件来看,目前智能座舱芯片的主要参与者包括NXP、德州仪器、瑞萨电子等传统汽车芯片厂商,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场;同时消费电子领域的高通、英伟达、英特尔、AMD、三星等也加入了市场竞争中,主要面向高端市场;而本土供应链厂商在这一波汽车电子缺芯潮中正在不断崛起,华为、全志科技、芯驰科技、芯擎科技、地平线、黑芝麻等厂商在汽车智能座舱方面也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智能座舱中低端与高端的主要区别在于方案是采用MCU还是SoC。其中NXP、瑞萨、德州仪器等传统汽车芯片龙头由于长期以来与传统主机厂合作关系良好,目前以MCU产品为主, 产品线齐全,车规级芯片积累较多;而高通、英伟达、英特尔、AMD、三星等消费电子领域巨头由于资金雄厚,可支撑起对先进制程和高算力芯片的研发投入,目前以更复杂的SoC产品为主;国内科技公司大部分有互联网公司背景,具备“算法+芯片”的软硬件耦合全栈式解决方案能力,因此也以SoC为主。
热点排行